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地质资料管理模式,切实推进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充分发挥地质资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根据《浙江省实施〈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办法》(省政府令第250 号)的规定及《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浙土资办[2014]100号)的部署和要求、我市于2014年9月开始进行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管理试点工作。现将前阶段工作总结如下:
一、资料背景
近年来,舟山市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成果,包括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海洋地质、灾害地质等区域性地质成果及地下水环境监测、围填海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岸滩稳定性监测等专题性地质成果,并且有大量的工程建设项目勘察成果。
然而现有的地质资料均分散在不同的职能部门、工程建设单位和业务支撑单位,其载体多以纸质形式存放,因此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地质勘察重复投资度较高,施工经费及工程周期均有不同程度浪费,由于资料的集成化程度低,导致全市目前的地质条件背景并不十分明确,多呈现碎片化状态,因此统筹规划土地利用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较为困难,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目前涉及到地质资料的政府部门主要有发改、住建局、交通、水利、港航等部门。
二、工作内容及成果
为完善市级层面的地质资料信息的整合共享,探索地质资料汇交工作行政手段,建成“有序的地质空间信息和开放地质信息环境”为特征的地质档案馆。我局先行先试,积极开展试点工作:
(一)制度先行,出台《舟山市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管理暂行办法》。在收到省厅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后,舟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立刻着手相关调研。2014年,局领导前往上海、泰州等先行试点城市实地考察地质资料馆建设及工程地质资料二次利用办法;2015年,联系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相关专家,对舟山市地质资料馆建设进行了相关可行性评估。结合多方意见,舟山市资源规划局于2015年12月向市政府提交了《舟山市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管理暂行办法》,并于2016年3月审议通过,由舟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正式发文,5月开始正式实施。
2016年5月,舟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在舟山市地质环境监测站增挂舟山市地质资料馆牌子,并增加编制5名,内部调剂2名,新增3名,承担新区(全市)地质资料的接收、整理、保管工作;开展地质资料综合研究,依法为社会提供地质资料服务。至此,地质资料汇交相关工作职责明确,权责统一,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二)大胆创新,提高地质资料汇交成效。在前期调研学习的基础上,我局出台了汇交明细及相关流程,借助汇交前置等行政手段,要求将汇交凭证纳入土地竣工验收必要材料进行审查,并通知各县区局做好汇交义务告知工作,实现新生成地质资料“应收尽收”。我局还积极联系在舟承担工程地质勘察的各类单位,从中介单位收集历史资料,同时联系走访城建、档案等部门,实现历史地质资料“由远及近、能收尽收”。
截至目前,已收集到各县区汇交的地质资料4497份,其中中介机构汇交的历史工勘地质资料1100份,城建档案馆馆藏历史工程档案资料2614条(目录形式)。
(三)逐步深化,完善地质资料馆基础设施建设。舟山市地质资料馆工程建设涉及范围广,其主要内容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地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等。资料馆内部主要分为办公区和展示区。办公区主要用于满足地质资料汇交、借阅、管理等日常工作;展示区主要用于矿物标本展示、地质科普等宣传工作。
2018年1月,于市资源规划局机房配置了并行处理高性能服务器,并请杭州瑞利声电技术有限公司安装部署搭建了地质信息服务平台,包括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及其对应数据库。为保护汇交人权益,保证汇交地质资料的安全性,所有数据系统均于内网搭建。由于历史地质资料版本格式的不统一,无法直接导入系统软件,地质资料汇交室除承担资料汇交收集工作外,同时负责对资料格式转换统一的工作,做到新汇交的资料即时转换录入,历史收集的资料集中分批录入。
目前,正在对已汇交的地质资料进行集中数字化转换和导入工作,已完成转换并成功导入地质资料1583份,其中包括1694份文本和55898张图件。
(四)优化制度,规范地质资料汇交接收工作。从地质资料汇交流程和社会服务方面出发,设置四个办公室,分别为地质资料数据开发室、地质资料汇交室、地质资料服务室和地质资料电子阅览室,解决地质资料汇交过程中的各项问题。为贯彻落实“最多跑一次”政策、提升服务水平,安排专人负责接待、接收资料、疑问解答和政策宣传,特别是对于时间紧、问题小的情况,实行容缺、容错受理,即可先行办理汇交,业主一周内补交资料,减少了汇交人跑多次的负担。同时,为方便外岛的汇交人,不仅接受邮寄方式的汇交,还对岱山、嵊泗县局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推行简单项目可由县局先行收集资料,再定期批量上交的模式。对于可以立即办理免交申请的,以传真、扫描件等方式进行跨区域办理。
在汇交工作步入正轨后,对制度流程进行优化调整,逐步严格和细化汇交要求,对于大错、多错的资料,要求退回修改后重新汇交,共计退回并重新汇交资料128份。
(五)服务延伸,打造我市地质科普新课堂。目前,市地质资料馆作为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已经正式开始对外开放,接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参观。展示内容重点突出“海洋”和“地质”两大主题,以群岛文化为特色,通过图文介绍、矿石标本展示、视频互动等形式对我市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质遗迹等进行科普宣传。为增强参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市地质资料馆安排固定的接待和讲解工作人员。目前,接待人群主要以中小学生为主,已接待“珍惜土地资源,建设美丽家园”、“海岛地质瑰宝”等主题的参观活动,共计参观人员12批、425人次。
三、下步计划
(一)对已收集的资料进行进一步整理。整理已收集地质资料,逐步开展汇交资料的数字化和矢量化工作,建立全面信息化的地质资料档案馆。
(二)继续收集历史地质资料。继续向各地勘中介机构收集资料。根据具体情况,安排时间节点和具体要求,争取做好地质资料主要收储部门的收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