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管理履职情况
(一)机构设立情况。舟山市作为部、省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管理工作试点(2014年省厅试点、2017年部试点),于2016年正式成立了专业管理机构——舟山市地质资料馆,承担新区(全市)地质资料的接收、整理、保管工作;开展地质资料综合研究,依法为社会提供地质资料服务。市地质资料馆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办公场所设在市资源规划局12楼,面积700平方米。市财政下拨专款500余万元,支持地质资料馆设施购买、服务器设置、陈列室装潢等建设。
(二)人员配备及履职情况。根据市编办批复,舟山市地质资料馆核定正式编制5名(其中内部调剂2名,新增3名)。实际工作中,地质资料馆与市局地质矿产处(地质矿产管理中心)合署办公,现有在岗工作人员4名,分别负责地质资料数据开发室、地质资料汇交室、地质资料服务室和地质资料电子阅览室四个办公室的日常管理工作,解决地质资料汇交过程中的各项问题。
(三)部门协同及共享情况。市政府高度重视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分管市领导专题召开了全市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会议,部署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管理、汇交、移交等事宜,各有关部门均出席了会议。会后,各部门积极协同,住建、交通、大桥建设管理中心、市档案馆及城建档案馆等重要相关部门及时提供了存档的工程建设项目资料信息,并分30余批次移交了存档档案资料。截至目前,市地质档案馆已馆藏舟山辖区内地质资料4902份。
二、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作为试点城市,舟山市快人一步,已完成了制度建设。2016年,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舟山市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管理暂行办法》(舟政办发〔2016〕11号),同年5月正式实施。《暂行办法》中创新性地借助汇交前置的行政手段,把地质资料汇交纳入土地竣工验收必要材料进行审查。为更快、更好推动文件落地,市资源规划局还在市政府网站上刊登《关于<舟山市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管理暂行办法>的政策解读》,对《暂行办法》进行了详细解释,明确了汇交行为和流程。并于舟山日报上两度专题刊登《地质资料汇交50问》,从百姓办事的视角深入浅出地描述了地质资料汇交工作和要求。
三、新增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汇交情况
以汇交前置为抓手,舟山市的新增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汇交工作基本已实现了应收尽收。自2016年5月至2021年11月30日,全市已累计收集新增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606份、钻孔数达43911个(其中2016年3份、2017年63份、2018年146份、2019年139份、2020年95份、2021年160份)。除部分因年数久远、勘察单位注销等原因只能提供工勘报告复印件外,其余均为纸质盖章原件和电子版扫描光盘。所有汇交的数据均经过工作人员查验,确保内容齐全。
四、历史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收集情况
对历史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舟山市地质资料馆的目标是“由远及近、能收尽收”。实际工作中,舟山市地质资料馆主动出击,以“讨、借、要”的形式,积极对接各工勘资料存档部门、单位。讨,就是向上级讨。主动对接省地质资料馆,“讨取”省馆存档的地质相关资料。在省馆的大力支持下,已分两批移交舟山历史地质资料570份(第一批285份、第二批285份)。借,就是以借阅-扫描的形式,将其他部门存档的地质资料扫录到市地质资料馆来。截至目前,已累计收集到市大桥建设管理中心的甬舟跨海大桥等桥梁工勘资料12份、市城建档案馆馆藏的历史工程档案资料2614份、鱼山石化园区工勘资料43份,基本囊括了在舟主要工勘活动。要,就是向在舟工勘单位要。主动对接在舟从事地质勘察活动的中介单位,收集工勘单位内部存档的地质资料。截至目前,已累计收集中介机构汇交的历史工勘地质资料1100份。通过“讨、借、要”三大手段,市地质资料馆已收集历史资料4296份,基本完成了“应收尽收”的目标。
五、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服务利用情况
(一)资料公开及服务利用方面。市地质资料馆强化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将收集来的大量的工勘报告、实物地质资料等基础信息资源进一步开放共享,为新区建设发展减少重复工作和投资。主要做法有:于局网站上全面公开地质资料目录,向全社会提供资料查询服务。截至目前,地质资料目录已累计访问328人次,为鲁家峙、小干岛等新建设地块提供工勘查询。
(二)数字化及管理、服务系统建设情况。市地质资料馆在“应收尽收”的同时,通过搭建地质信息服务平台,同步开展“数字化”转化。一是参照档案馆模式,对收集起来的工勘报告,进行数字化扫描归档,并提供查询等社会服务。截至目前,已完成转换并成功导入地质资料1694份文本和55898张图件。二是结合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搭建矢量模型数据库。在海量地质数据资料中提取剖面图、钻孔柱状图等有用工勘信息入库管理,建立城市地质数字模型,最大限度地发挥地质大数据在服务城市管理、建设中的作用。
六、下步工作
下步,舟山市地质资料馆将围绕“地质资料收集与转化”两大重点,以数字化为导向,继续优化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流程,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深化数字化应用场景创建,拓展地质服务社会范围,为“十四五”城市建设提供更优秀的地质服务。
(一)持续推进地质资料常态化汇交。根据“应交尽交”的要求,抓牢汇交关键节点,充分调动各方汇交集体积极性,提升汇交效能。重点结合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再收集一批历史地质资料。
(二)持续深化汇交程序改革,实行“网上办”。创新汇交模式,构建基于公共互联网环境的“汇交+管理”一体化系统。在满足汇交、审核、发证一体化服务的基础上,实行信息化汇交、标准化注入、制度化上传、规范化储存和自动化命名。
(三)重点抓好数字化转化和应用。以创新数字地质应用场景为目标,结合舟山城市地质调查等项目,抓好已收集地质资料的转化工作,形成统一标准、统一地层、直观可视,方便利用的地质资料数字成果。推进地质资料数字成果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重大工程建设方面的应用。